書名:原住民影片中的原漢意識及其運用
作者:巴瑞齡
出版項:秀威資訊科技公司
ISBN:9789862216569
館藏連結


文/趙瓊文(Maya)


本書作者巴瑞齡為一位在國小任教的原住民老師,在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進修時,修習了「語文教育法」課程。任課的周慶華教授常常以影片做為研究語文的課題;以此為契機,作者興起了以研究原住民影片為論文主題,用自己身為原住民的想法,來探討這些影片中他人的觀點,並希望藉此為臺灣原住民族帶出更多的出路。經過兩年的努力,巴老師完成了碩士論文,更將論文付梓為此書。


本書內容的編排總共有九章節,作者以《排灣人撒古流》、《阿里山鄒族KUBA重建記錄:特富野社》、《末代頭目》、《回家》、《心靈之歌》、《等待飛魚》、《海角七號》、《人之島》、《密密相思林》和《老莫的第二個春天》等十部影片做為研究素材。


第一章緒論,主要探討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,以及淺談了原住民影片的緣起歷史。第二章文獻探討,是針對影片的理論以及原住民影片起源及原漢意識做探討。第三章以影片的基本概念,來探討影片拍攝的關鍵人物導演和編劇的意識型態走向和風格,並加入審美特徵做為分析。第四章從導演、編劇,鏡頭掌握、意識型態、審美特徵等方面,提出談論到原住民的部分。


第五章談論紀錄片和劇情片中的原住民意識類型;第六章則是反過來談論影片中漢人的意識,第七章討論原住民影片中,反映真實社會的現象與想像。第八章是作者運用原住民影片帶入語文領域課堂後的研究成果。作者最後期許藉由研究相關的成果,能夠深化語文教育中的族群課題、提供文化傳播與政策擬定的資源以及新一波族群影片拍攝的構想。


此書雖為研究論文,但是因為研究主題為電影,並描述影片呈現的情節,並不會讓一般讀者覺得探討的內容很無趣,藉由影片帶出原漢的觀點,讓一般讀者瞭解影片背後所隱含的意義。以畫面為主的影片和語文教育,看似是兩種不同的面向,但是透過研究電影理論和概念,帶出族群意識,再經過巴老師運用在課程的相關研究成果,希望在未來,原住民電影除了能突破一些傳統的漢人意識,也希望能振興原住民語文教育。